菊石
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因其表面螺旋外壳类似菊花线纹而得名。菊石在地质历史中存在了将近 3 亿年,最早发现于早泥盆世,灭绝于晚白垩世。
菊石面貌
菊石壳体大部分是旋卷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为盘状或者椭球状,也有壳形呈不规则的螺旋状、喇叭状等,头部发达,特化为“手腕”的足部环生在口部周围并跟头部愈合,眼睛分布在两侧。
菊石的体管简单,无复杂构造,一般在内部壳圈中有向后延伸的隔壁领,形成后伸体管;到外部壳圈逐渐变成向前延伸的隔壁领,形成前伸体管。菊石的壳面通常有与壳口边缘平行的横向壳饰以及与壳圈旋转方向一致的纵向壳饰,腹部的旋向粗脊称为腹棱,有些壳面上还有瘤、刺等。
缝合线
缝合线是菊石隔壁与壳体愈合的线,在菊石的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菊石系统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缝合线向壳口方向弯曲的部分称为鞍,向其反方向的部分称为叶,然后根据处在壳圈之内不同的位置分别命名为腹鞍、腹叶、背鞍和背叶。据此,缝合线类型有以下几种:
棱菊石式缝合线
由一些简单的鞍和叶组成。为大多数古生代菊石动物所具有。
齿菊石式缝合线
由锯齿状的或者有饰边的叶以及圆形的不间断的鞍组成。齿菊石是具有这类缝合线的菊石的典型例子,它们在中生代的三叠纪占主导地位。
菊石式缝合线
叶和鞍都有饰边并分化出许多小叶的缝合线。大多出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演化进程
意义
由于菊石动物演化迅速、特征明显,它们的化石成为我们了解地球演化历史最重要的地质记录之一。
(王微/摄)
广西古地理环境优越,有相对连续的沉积及古生物序列,是晚古生代地层层型和地层界线层型的理想地区,也是我国二叠纪地层和菊石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来宾市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从兴宾区蓬莱滩采集而来的菊石,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图文来源:
[1] 彭博.神秘的海中神石——菊石[J].生物进化,2010(01):38-41.
[2] 黄占兴,李孝全,周祖仁.广西二叠纪菊石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J].古生物学报,1991(01):42-48.
摄影:王微
原标题:《泥盆纪化石的奥秘——菊石》
阅读原文